【2012年“一号提案”】借鉴澳门经验,保护和打造江门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
江门市政协港澳联络组
一、案由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传承本土历史,弘扬地域文化,是建设特色城市的明智之举,是显现城市个性的必由之路。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赤坎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台山台城被批准为广东历史文化街区,令江门侨乡增色不少。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的“侨都”,市区至今却未有一个叫得响的名目,这与“侨都”的地位实不相称。
今江门市区长堤风貌街及附近一带,承载着江门自明朝至今6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既是清朝期间广东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又是江门市成为地级市的见证,更是目前广东省乃至国内保全最完整且侨乡特色最明显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岭南城市中已不多见,它浓缩着中西合璧近代华侨文化街区的精华,被誉为“近代建筑的博物馆”,是极具保护价值的华侨历史文化街区。我们要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东风,落实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名市”的要求,通过借鉴澳门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经验,把长堤风貌街及附近一带区域保护好,打造成为江门华侨历史文化街区,使之成为江门的文化名片,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相呼应。
2011年11月,市政协办、市政协港澳联络组、蓬江区政府、五邑大学、市住建局、市文广新局、市规划局、市长堤历史街区物业管理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调研组,对市区长堤风貌街及附近一带进行了实地调查、征询座谈、查阅资料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二、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长堤风貌街及附近一带区域(包括西起胜利路,东至跃进路,南临堤中路,北至建设路及蓬莱路北侧,约0.8平方公里;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包括常安路、仓后路一带、石湾直街、圩顶街、卖鸡地、打铁街、聚龙里、狗山脚以及启明里,面积约0.5平方公里),据市志记载,明朝时期,江门市区圩顶街、卖鸡地、打铁街、聚龙里等以及狗山脚一带是江门最早、最繁华的商业和文化区,是江门的发源地。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诗人陈白沙曾为她写下著名的歌谣:“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多年来,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2001年投入近7000万元,修葺了长堤胜利路至跃进路一段华侨建筑的临街立面。但就目前现存其它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资源而言,保护力度不够足,主要问题如下:
(一)总体保护指导思想不明确
历史建筑体现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内涵,是最能显现城市文脉和个性的载体。今江门风貌街内的华侨建筑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一个总体的保护改造规划及分步实施方案,总体保护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只能是坏什么地方补什么地方,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平上。
(二)房屋管理力度不够,损坏严重
2000年至2002年,市政府对现长堤风貌街的骑楼部分进行了加固。但总体保护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也欠缺,除小部分公房由有关部门负责管理外,其余的仍由屋主自管。这些房屋多为混合结构,已严重超龄,木桩腐烂,地基下沉,砖土风化,房屋损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三)房屋产权不够明晰,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
该区域内的华侨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30年代,年代久远,第一代屋主大多已不在世,其后人有的早已出国或迁居异地,人去楼空,或委托他人打理,屋主联系不上,种种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私房产权不明晰,造成政府介入的方式受到限制,极大影响了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房屋调查摸底工作进展缓慢
该区域内有华侨房屋数千间,由于建筑年代、所用材料及保护力度不同,其安危程度也各有不同,有关部门对这几千间房屋的历史及价值等具体情况掌握得不多,加之人力、财力等问题,目前只能掌握一个大致的情况,这也给保护和改造、开发工作带来不便。
(五)资金投入不足,系统保护工程难以启动
要全面保护和改造该区域的华侨房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市政府仍难以安排这笔专项资金,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政策,只是每年安排公房维护资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以致对这些华侨建筑的维护工程缺乏系统性,只是在一些房屋有险情时才去抢修,没有形成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三、几点建议
华侨历史文化是我市的特色和品牌,如何保护好,打造成为江门的“金字招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可参考澳门政府多年来坚持的“重在保护,合理利用,广泛发掘,人人参与”的方针,进一步明确我市保护和打造江门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的指导思想,建议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确定各个具体的建设改造项目后再吸引社会力量搞开发利用。同时,成立专责领导小组,市政府领导任组长,蓬江区政府、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金融局等任成员,定期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推动规划、资金、政策、法规和保护、开发工作的落实;建立并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地方政策,实现华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周围环境的保护。
(二)编制科学的保护规划,重点推进
在加快推进市规划局关于《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及专家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由市政府牵头“以保护、发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为抓手,推动文化名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作为改善民生的方略”为主题开展策划,制定一个保护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的中长远规划以及分步实施细则,逐年分步实施。同时,借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以点带面”的成功经验,以常安路步行街改造的成功模式,在其周围再改造2至3条街,完善街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华侨历史文化街区一个成片的“示范点”,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以此逐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加大保护投入力度,完善必要的配套政策
市政府要加大保护投入,并纳入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同时形成投入制度化并逐年提高。想方设法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如设立保护专项基金等;同时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政策支持,对于有些地段的改造,为了保护建筑和街区而又难以实现区块自身资金的平衡,市政府可加强协调,制定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
(四)加大普查摸底力度,建立分类分级保护政策
要组织人力,加快深入进行摸底工作,把几千间房屋的位置、面积、结构、产权归属、历史价值、损坏程度等情况了解清楚,建立档案,一户一册,然后提请专家委员会审核,制定严格的分类分级保护方案:(1)必须保护的一定要保护,如中山纪念堂、两间旧当铺、钓台旧址等4处文物保护单位。(2)能够保护的尽量保护。(3)难以保护但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拆除后在原址按原样重建。(4)难以保护且价值不大的,果断拆除。
(五)探索解决产权问题新途径
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和创新解决产权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一是借鉴开平碉楼的“托管”管理办法,产权仍属原业主,物业委托政府进行管理和维护。二是采取“认养”的方法,公开招标,让有条件的人“认养”房屋,“认养”者可在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在原物业出售有特色和有一定档次的商品。三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无屋主的房屋,经公告后,在超过限定时间后,可由政府代管。这些政策措施,可通过海内外媒体广泛宣传,同时通过侨团向海外乡亲宣传,以取得乡亲的理解和支持。
(六)深挖华侨历史文化内涵
要保护和打造华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可有效地提升历史旧迹的价值。我市的华侨文化,是一部国内不可多得的文化史诗,我们应充分予以挖掘利用。建议由市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在完成今年6月刘海市长提出编写《长堤百年史话》(暂定名)的基础上,对有价值的华侨建筑、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等,设置保护牌子,编写有关其背景、经历方面的资料,使这些旧迹更具立体感,更富有文化内涵。澳门特区政府就是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丰满、鲜明、生动的“澳门历史城区”形象,成功入选了“世遗”。这一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保护和打造江门华侨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应注重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做到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的和谐,使自然与历史保护、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