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江门旅游产业,形成江门经济新增长点
自2000年江门市就正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国内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江门市如何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海洋、温泉、绿色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优良的旅游资源条件,抓住机遇把旅游产业做大,是江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因此,要树立大旅游观念,打造大江门旅游产业,融入粤港澳旅游大环境,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把江门建设成为知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一、江门市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收入情况
近些年来,江门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2011年为154亿元,过夜人数1013万人次;2012年为185亿元,过夜人数1119万人次;2013年为213亿元,过夜人数1346万人次。与邻市中山市相比,中山市全市旅游总收入2011年为151亿元,过夜人数665万人次;2012年为152亿元,过夜人数739万人次;2013年为161亿元,过夜人次758万人次。从绝对数的增长看,江门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中山市的旅游资源远不如江门丰富,从单位资源产生的效益看,江门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江门市南临南海,山美、水美,自然环境在珠三角地区堪称一流,发展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显著。多种旅游项目正在开发改造中,如:马降龙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及古兜综合旅游区改造升级、台山颐和温泉城开发、下川岛一批宾馆酒店建造等等。但凸显江门旅游特色的海滨、碉楼、温泉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明显不足,档次较低。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大旅游理念不够。各自为政,小规划,小投入,造成区域壁垒,不能形成大旅游气候。
2、品牌推广不够。没有形成江门旅游特色品牌,推介手段传统,范围不大,影响有限。
3、建设资金不够。受资金紧缺影响,旅游资源建设缓慢。
4、旅游建设整体协调不够。三区四市旅游建设总体上还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
5、机制创新不够。旅游开发市场化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大。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大江门旅游的理念。即大辖区大环境。首先,江门旅游要形成大江门辖区的概念,不是一个区或一个县市的旅游,应该是三区四市的综合协同旅游。只有排除不受益不投资的观念,综合三区四市旅游资源才能做大江门旅游产业,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其次,江门旅游要融合到粤港澳区域大环境中,建立协作关系,吸引国际国内游客,才能达到共赢。
2、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为领导的江门市旅游总协调小组。负责全市三区四市的旅游总规划、总布局、总投资和总营销,以降低旅游建设成本,保证全辖区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通过旅游产品的设计兼顾收益共享,例如,以“吃海、游海、住海”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可将“吃海”的内容放在江门市区海鲜市场,将“游海”、“住海”的内容放在台山,既有特色,又兼顾区域利益。
3、创新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产品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基础,好的旅游产品会带来好的影响,会形成好的品牌。创新旅游产品设计要凸显“海、楼、泉”的江门旅游特色,围绕“骑马观花”、“下马赏花”、“歇马品花”三个层次设计产品,保证观光、休闲、体验活动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根据产品设计的需要,可考虑建设新的旅游项目,丰富产品内容,延长产业链。例如,可在广海湾建设海洋博物馆、国际游艇俱乐部等。
4、加大大江门旅游的品牌推介力度。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吸引游客基本条件。要善用媒体力量,以多种渠道来宣传。除了直接的广告,活动宣传,还要利用植入广告,潜移默化的力量。积极与各地节目组电视台联络,以借场地等形式多次在电影电视中出现,可以借用节目的力量提高知名度。利用明星效应,影视周边效应,吸引影迷和粉丝前往。五邑地区在此方面的优势本来就是许多香港明星的故乡,但单单这样也仅仅是让本地人知道自身与“明星”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个关系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就需要通过现阶段播出的电影电视节目让其他地方的人了解。同时,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更具有强大的交互推介的力量和信誉度,是旅游品牌推介的有效工具。策划有国际或国内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如国际帆船赛、游艇俱乐部等在海滨的活动项目。
5、要重视旅游要素的全面发展。在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研究开发,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地方产品推陈出新,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推动江门特色商品贸易的发展。例如:桃源雨伞艺术化,蒲葵扇、台山石赏玩,新会陈皮养生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均能为旅游产品增添异彩。
6、旅游管理创新,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商融资增加旅游建设资金,谁投入谁受益,多投入多收益。
7、向省政府申请,将台山市纳入江门市市辖区管理,既符合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趋势,又有利于大江门旅游的统一建设和省级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