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一、我市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各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历史积淀差异,使目前全市教育形成“三梯队”和城乡二元化的格局。第一梯队是“创现队”,主要是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三区近年通过创强固强,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已全面进入教育现代化建设阶段。第二梯队是“固强队”(准创现队),主要包括鹤山市、开平市和台山市。三市都已建成教育强市(区),强镇(街)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近两年都面临巩固创强成果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形势。第三梯队是“创强队”,即目前还处于创强阶段的恩平市。恩平11个镇(街)目前只有7个教育强镇,比例只有63.6%,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和“创现争先”步伐远低于全市其他6市(区)。
二、师资分布不均衡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全市教育“三梯队”格局,客观反应了我市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尤其是第三梯队的恩平市,大部分镇(街)未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区学位紧张,大班额现象严重,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薄弱学校较多。恩平初中有20所,小学41所,中小学分教点多达55个,且大部分分教点仍有高年级保留。师资整体素质偏低,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外流和借调现象严重。
各市(区)城乡教育二元化仍比较明显,城乡师资队伍差异较大,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在各中心城区的几所中小学校,但农村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性缺编严重,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现在中小学之间考上高一级名牌学校的人数或升学率相差很大,其间固然有校长老师水平差异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生源水平差异所致。学校存在等级之分,一间学校一旦被认定为重点,优秀生源便蜂拥而至,由此形成了好者愈好、差者愈差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学校面貌变化巨大,城乡学校硬件建设趋于均衡,基本解决了群众“有学上”的问题。但是,在关键的师资配置问题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相对缺乏,城区学校名优教师相对集中。农村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成本和压力较大,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任教。如何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如何让更多优秀教师流向农村,毫无疑问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目标,结合教育部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为了尽快实现我市教育公平的目标,建议如下:
(一)继续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举措
加快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举措。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并与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统筹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严格把好义务教育出口关和高中教育入口关。深入落实《关于继续推进初中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把初中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向深层次推进。深入推进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逐步增加帮扶结对学校数量,由“一对一”扩展为“一对二”,并把结对帮扶活动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加大力度推进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建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学校面貌变化巨大,城乡学校硬件建设趋于均衡,基本解决了群众“有学上”的问题。但是,在关键的师资配置问题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相对缺乏,城区学校名优教师相对集中。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含校长)在本区域任教服务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的工作,逐步实现教师交流均等化、定期化和制度化。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可不转户口,城镇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应有在农村或城区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经历,以后按需要仍可继续交流;农村或城区薄弱学校教师也可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实行双向交流。为参加交流的校长和教师建立奖励机制。
(三)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应是政府行为。建议尽快建立我市及区(县)级“系统管学校用”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制度,扩大校长、教师的交流范围,打破同一区域教师身份只固定一所学校格局,实现“学校人”到“系统人”转化。教育、劳动人事部门按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维护教育公平的大局出发,定期合理安排教师在校际间、城乡间交流。另外,城区学校继续帮扶农村学校,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促进农村师资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和资源公平化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