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一号提案”办理显成效
在政协江门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民进江门市委员会提出了《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的提案,并成为今年市政协“一号提案”。该提案认为,工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园区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市“建大平台、招大项目”,倾全市之力推进各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园区公共配套设施还相对滞后,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园区产业的集聚能力。
对该提案,市经信局进行了答复。民进江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王冬青说,民进江门市委员会对答复基本满意,园区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后续还会继续关注,是不是按照现在的规划真正去做了”。
【建议】
努力建成现代化产业园区 根据提案,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工业集中区(点)(含村办、镇办工业集聚区)超过10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产业园区6个。目前,园区生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完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电信宽带和土地平整等设施建设,俗称“五通一平”。但是,目前园区的建设,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规划不科学,产城融合低;管理机制不畅,财政投入有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民进江门市委员会在调研其他课题时,进了园区,许多园区工人提出,配套设施跟不上,生活不方便;有些企业说,工人离开不是因为工资,而是因为园区生活不方便,工人就跑掉了。所以对于我市来说,招商引资很重要,但是人招进来后,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我市经济发展,园区是一个很大的经济支柱,配套一定要做好,才能把人才留住,园区经济发展也才能保持一个好势头。”王冬青说,为此,民进江门市委员会提出了该提案。 该提案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珠西战略,提升我市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使园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实现有效对接,努力把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应创新规划理念,明晰园区功能定位;建立市级协调统筹机构,加大建设投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和发挥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推进产城融合。 王冬青说,该提案提出后,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还亲自召集相关部门和园区的相关负责人召开了现场会议,部署了工作。有些园区更是有大动作,比如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引进了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华夏幸福在委托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运营工作,打造现代化高新产业新城。 【答复】 促进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 对民进江门市委员会的提案,市经信局进行了答复。答复称,为切实解决园区公共设施配套存在的问题,我市成立以副市长许晓雄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经信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一号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会办单位共同推进提案办理工作;主要从规划定位、体制机制、载体建设以及人产城融合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快完善园区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 据了解,为了推动园区发展,我市完善规划,明晰园区功能定位,编制完成《江门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园区总体及其他专项规划,并明晰了园区功能定位及产业方向,重点推进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与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等三大平台以及“1+6”园区建设;着力打造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大健康等五大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加强统筹管理,理顺园区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强化市政府对园区工作的统筹,理顺园区与所在镇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园区配套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如我市做好省级产业园专项资金申报工作,近年来共争取省级产业园专项资金143799万元、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资金(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约集聚发展)2.5亿元等。 此外,我市全方位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完善生产配套设施,保障企业生产需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批准的《2016年市政协“一号提案”办理工作方案》,今年力争推进“1+6”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75项,完成投资额达43.46亿元;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园区生活环境,“1+6”园区深化园区配套设施规划,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全面解决产业人员的生产、生活配套,促进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今年重点推进生活配套设施15项,完成投资额6.8亿元;积极整改问题,构建“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即致力从营商环境、创业环境、服务环境、生活环境方面创造一流园区,构建以“城”留“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的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经济高质、城市高品、人才高端的产业园区。 (邓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