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追踪】规划66平方公里 明确重点发展六大领域产业 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这两年,“大桥经济”成为江门各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拥有区位、产业、空间、成本等多重比较优势的江门,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早在2023年,江门便提出深圳江门合作“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也成为近年来江门推进深江合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去年初,由市政协新会联络组提交的提案《关于主动对接,高位推进,加快推动深江经济合作区落地的建议》被列为年度重点提案之一,获市政府高度重视。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一年办理,目前提案各项建议均得到不同程度落实。
办理成效
新财富环保电镀产业园已落户超110家企业
“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的战略部署。去年,江门与深圳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模式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工作要点中。
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市政协新会联络组从深化合作顶层设计、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四方面切入,提出明确深江双方合作意向与模式、加快合作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具体建议,并形成提案。
提案提出后,市政协多次召开提案座谈会。提案牵头办理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提案建议转化为工作方案和计划,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及各县(市、区)推动提案办理。
据了解,在提案推动下,目前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比如,明确合作区启动区范围,合作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分北(A、B)、中、南三大区,规划面积分别为15.97、42.76、7.27平方公里。其中,北(A、B)区及中区各设一个启动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可用面积为3.3平方公里,均为工业用地。目前,启动区可马上承接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在产业对接方向上,基于“深圳有序转移+共同招商引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经多次与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规院等第三方机构对接,明确合作区可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PCB、显示模组等)、新能源(光伏制造、锂电池、储能等)、新材料(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高端装备(激光加工装备、锂电池制造专用装备等)、生物医药(原料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现代轻工制造业(高端自行车、汽车结构件等)等六大领域产业。
此外,深江经济合作区已有实质性动工建设。其中,深江经济合作区北A区的新财富环保电镀产业园已落户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超110家。深江合作区中区已引进落户8个项目,其中总投资120亿元的碧海银湖文旅项目一、二期已建成并陆续交付,精灵鸟乐园、婚纱摄影公园、公寓式酒店等文旅配套设施已对外开放;大健康智造港、梧桐科创园已动工建设。
同时,深江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在加快推进。市政工程方面,合作区中区已完成三大入口改造、中兴路北段、科苑路、韶华路、麻阳线右幅路面、三龙围围堤硬底化等工程建设;中兴路南段、银湖湾大道一期、银湾大道一期、银泉路、五围路等基础设施于2024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
未来计划
推进深江加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对于提案的办理成效,市政协新会联络组表示满意,但同时也指出深江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接下来,与深圳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深化科创和人才合作等,将成为新的课题。”市政协新会联络组有关负责人说。
其中,针对规则衔接,市政协新会联络组认为,应当进一步推动深江两地政府的政策沟通和机制对接,加快制定并落实深江合作区的优惠政策细则,将资金、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变为可操作性的政策条文。同时,推动两地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加强在政务服务、企业开办、信用监管等领域的对接合作。
据介绍,接下来针对深江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我市将推动建立深江两地“共同投资,共同收益,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争取从市级层面促进两市合作共建持续升温,尽快在合作区管理架构、合作模式、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推进两市加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同时,还将推动合作区建立科学开发模式,通过实行“管委会+园区开发公司”模式,推动两地共同成立合作区开发公司,积极谋划园区“投融还”项目,开展合作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园区运营管理服务、产业基金投资等。
围绕已经明确的产业对接六大方向,将建立常态化联合招商工作机制,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需求清单,精准匹配产业链招商,共同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对应布局在深圳、江门,形成“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的跨市战略布局。
此外,还将加快完成深江经济合作区启动区范围内的征地拆迁工作,提供成熟的开发用地;将合作区范围逐步纳入江门市城镇开发边界,并根据合作区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合作区企业项目积极保障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需求,符合国家、省级指标使用条件的项目,提前谋划,统筹纳入国家、省级指标保障范围解决其建设用地指标需求。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社记者 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