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让江门非遗“活”起来!
说起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就印入脑海……
白沙茅龙笔、新会陈皮、新会葵艺、东艺宫灯、东古牌酱料、镇濠泥鸡、海宴冬蓉月饼、泮村灯会、恩平烧饼、外海花生饼……
江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今年8月,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1项
如何更好地宣传展示非遗之美?
如何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
如何推进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是新时期下各地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命题。今年恰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经过深入调研、协商座谈、专题研讨等前期筹备,市政协“委员议事厅”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市政协智库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在节目现场“开门协商”,探讨江门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良策。
点击视频↓ 一起关注
本次活动首次邀请江门市政协委员关静萍化身“非遗体验官”,带着镜头走进新会葵博园、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侨都的非遗传承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侨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江门市政协常委、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 区海熔:
建议加快谋划江门市非遗馆的建设,利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公房资源培育一些非遗体验馆,以更加丰富、多维、活态的展示方式,营造文化特征鲜明、体现侨乡民俗风情的展示空间,让群众可以“沉浸式”地了解我市非遗文化。
广东省政协委员、江门市政协智库专家、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张超:
我们可以依托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和文创开发工作,融入江门非遗的特色历史文化,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推出文化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文创产品,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开放大学副校长 黄力奔:
不少非遗项目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载体,为宣传推广非遗项目打开了一扇门。前期,蓬江、鹤山的文旅部门推出系列短视频宣传当地的非遗项目,效果非常不错。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去推进,捕捉热点,以可视化传播为载体,借力数字化建设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市新生代企业家商会会长 罗达全:
近年来,江门各地积极开展非遗展演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这些非遗展演活动融入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国庆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传统节日时开展这些非遗展演活动。
开平市政协委员、“镇濠泥鸡”非遗传承人 冯永勇: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参与到我们的非遗传承里面,所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非遗传承里面,包括传承人培养、非遗项目的政策方面,给予更大的帮助。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 杨彪:
我们一直在整合、优化非遗项目和资源,借助“一机游江门”微信小程序,把能够放进去的非遗项目,都已经结合在一起了。同时,我们还加大力度把非遗和旅游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四级调研员 胡伟岸:
我们将会利用公房的资源,吸引一些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到我们这里设立传习馆、展览馆,还有一些体验馆,丰富街区的文化内涵,让市民真切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四级调研员 谢文清:
企业、学校、传承人,要常态化地联动起来,比如非遗传承人,我们让他们有时间都到学校里面去,辅导这些学生,让他们更加热爱非遗,这样我们的非遗才能真正的传承下去。
本期节目还可以通过电视、电台来收看收听,市政协“委员议事厅”2023年第二期节目“让江门非遗‘活’起来!”
播出时间表
来源:市政协联络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