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聚焦非遗项目活化利用 促进“非遗+”多元发展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系于传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今在江门,越来越多的非遗通过连接流行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江门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到葵扇、镇濠泥鸡等文创产品的开发,大到撬动上百亿产业链的新会陈皮,以及主动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台山红木家具、新会古典家具等,都是江门非遗活化利用的生动写照。
江门非遗活化利用有哪些亮点?在活化利用过程中又存在怎样的问题?近期,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聚焦非遗项目活化利用,组织调研组深入新会、开平、鹤山等地调研,协商共议如何促进“非遗+”多元发展,使非遗更富生命力。
近年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新会葵艺为灵感设计出了一系列家居产品
打造非遗衍生品以及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新会葵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葵艺制品从采葵到完成,要经过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烙画等近20道工序。
2002年,反映葵乡新会葵文化的主题公园——葵博园在圭峰山风景区拔地而起,该园占地2000多平方米,内设600多平方米的展示馆,还种植了万株各类葵树供游人观赏,设有葵树品种研发区、葵艺制作园,积极开展葵艺的保护和开发。近年来,当地积极通过开展研学等活动,推动新会葵艺在保护传承下活化利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除了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新会葵艺如今也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在一起,创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创产品,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从带有新会葵艺编织特色的简约式风扇,再到利用葵艺手法编制的朴素吊灯,近年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新会葵艺为灵感,设计出一系列包括屏风、风扇、灯具、花器、包包、桌面置物架等品类的葵艺家居产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新会葵艺转化为一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家居产品,实现活态传承。
着力建设葵博园、开展葵文化研学旅游、创新设计葵家居产品,都是江门近年来推动新会葵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也是江门推动非遗“活”起来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近年来,为推动江门非遗进一步活化利用,我市一方面引导本地非遗项目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非遗衍生品;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打造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其中,我市“探侨乡文化 承非遗技艺”线路入选广东省研学旅行特色线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省文旅厅推出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其中涵盖江门的非遗项目就有4个,包括新宝堂陈皮产业园、小冈香业城、镇濠泥鸡传习基地等非遗点。
7月19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新汉带队到新会文旅展陈馆,开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
把非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市在推动非遗活化利用过程中,也有一部分非遗项目存在“叫好不叫卖”、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在省政协委员、市政协智库专家、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超看来,这与部分非遗产品实用性不强、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有一定关系,“我们可以成立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依托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和文创开发工作,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推出文化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文创产品,提高文创产品的吸引力,把非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火”起来,意味着非遗不能“孤芳自赏”,要有活力、发展好,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市政协常委、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区海熔表示,江门有很多著名景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开平赤坎古镇、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等,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并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展销非遗文创产品等,不仅能为景区和街区带来新的活力、提升其文化内涵,还可以让非遗更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实现活态传承。
此外,江门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越来越多港澳青年选择来江门发展,在市政协委员、江门市新生代企业家商会会长罗达全看来,这也是江门未来推动非遗活化利用的一大切入点。“可以整合梳理极具江港澳特色的非遗项目,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港澳及海外的青年企业家回江门创业,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推进江门的非遗文创产品走向湾区、走向世界。”罗达全说。
来源:市政协联络工作委员会
文字:江门日报社记者 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