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如何让农村富起来?江门市政协“委员议事厅”来支招


“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机制有利于推进乡村发展与市场接轨,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物业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实现村集体增收的同时,还需实施普惠民生工程。”


……


近日,江门市政协委员议事厅2023年第三期聚焦议题“如何让农村富起来”,邀请政协委员、专家教授、先进镇村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从“资源经济”“美丽经济”“特色经济”“物业经济”四个关键词出发,探寻富民兴村之路。


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问题为导向,本期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先后前往江门市各县(市、区)开展调研,并借鉴学习了福建省的泉州、三明、南平三市和省内的佛山、云浮两市的他山之石。


调研结果显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落脚点在村、关键在县镇,难点在资源,动力在人才,出路在改革。虽然江门近年来通过创新管理运行、资源配置等五大机制,实施了党建、土地等方面16项重点措施,推进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形成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五种类型12个模式,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在2022年底达350.65亿元,其中超1000万元行政村达到85个。但纵观全局,全市村集体发展基础仍薄弱,可利用的资源比较分散,如何通过党建引领、盘活资源、产业提档等方式,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仍是难点,亟待破局。


江门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聚焦议题“如何让农村富起来”,邀请政协委员、专家教授、先进镇村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商共议。江门市政协供图


盘活集体资源 抱团奔富


2年前,恩平良西镇的农村地区因劳动力缺失、耕地撂荒,大部分村集体收入不到5万元。后来,全镇9个村(居)委会联合组建成立福稻农垦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整合打造50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通过专业化运营,让“良西福稻大米”品牌凭实力“出圈”。恩平市政协委员黎奕辉介绍,截至目前,良西福稻大米已收获约55万斤采购订单,预计今年收益200多万元,为农户增创就业岗位100多个。


江门市政协常委、农业农村委主任陈壁光表示,良西镇“抱团”奔富的做法值得那些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不平衡、“造血”功能不足等的村学习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县镇两级在统筹、引导、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资源要素适度集中,以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他说。


除了盘活整合土地资源,人才引进也是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今年9月,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聘请了首位“乡村CEO”,邀其参与村庄的发展规划,统筹管理、运营村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收入。在村集体流转整合簕菜园周边闲置房屋及土地近500亩的基础上,“乡村CEO”兼簕菜文化创意园负责人李劲新开展招商、运营和管理,引进民宿项目,两个项目预计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60多人。


江门市委党校讲师黎彩眉表示,在强化“头雁”队伍建设过程中,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机制有利于推进乡村发展与市场接轨,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过也要注意,CEO到农村后可能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厘清村CEO的职责任务,建立和完善考核、培训机制。”她补充,“我们可以利用党校、乡村振兴学院等现有平台,来培养高素质的乡村职业经理人。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探索开设‘乡村CEO’学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资源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2021年以来,江门市积极探索统筹扶持资金抱团做优质项目,来帮扶相对薄弱村。目前,江门全市已落实了45个项目,带动总投资2.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江海区直冲村通过盘活60亩自留地,发动群众融资建工业园区,现有产值高达13亿元。


“我个人认为,没有不能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只是没有盘活资源的好思路和好方法。有资源就做资源发展型、资源盘活型经济,没有资源就通过借用信息差、认知差、资源差实现财富积累。”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李建新总结。


发展美丽经济 财貌并存


近年来,开平塘口镇结合华侨文化、碉楼文化、乡村文化、创意文化,参与建设“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一批“有颜值”的乡村网红打卡点和青年文创基地。其中,塘口旧墟通过风貌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先锋书店、此间、乡村振兴培训中心等文旅项目入驻,活化了乡村旧物业、旧建筑,也为美丽经济的建设持续发力。


“我们还挖掘了本土特色文化,打造了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文化活动品牌——七夕等墟,2019年至2022年连续举办三年,累计超8万人次参与,推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平均每年增收20多万元。”开平市塘口镇副镇长陈恬补充介绍。


美丽经济就是将自然资源、人文民俗景观等有形或无形的美丽资源产业化、资本化。2021年以来,江门狠抓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了“醉美江门100村”和百条“红色美丽侨村”,其中开平市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催生出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蝶变。另外还有新会区京梅村全力打造“功夫小镇”,年均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13万元提升至今年的52.8万元。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大多数乡村颜值更高了,发展条件更好了,但是仍然存在人气不高、可利用资源分散、乡村发展的路子不够宽等问题。”江门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副主委黄家河认为,参考塘口镇串珠成链、整合资源的经验做法,其他乡村也要用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节会经济、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


黎彩眉表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美丽经济,要坚持久久为功、循序渐进,“塘口镇如今能有这么美的环境,形成了如此多元的新业态,并不是一天达到的,是长期努力、不断升级迭代的结果。”


同时,她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系统思维全面修复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做好后期维护服务,并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如利用积分制、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培育“土特产” 产业兴村


启超故里,陈皮之乡。地处新会陈皮核心产区的茶坑村,近年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打造了新会陈皮村、梁启超故居等融合体标杆项目,形成了集柑苗选育、柑果种植、陈皮加工、储存销售、文化体验、餐饮美食、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陈皮全产业链,带动茶坑村及周边超过3000人创业就业,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广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村”“广东特色产业名村”等荣誉。


而以“簕菜经济”而闻名的米仓村内,大人山簕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以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示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标准化人工种植面积5000多亩,开发簕菜复合产品20余种,首期建成簕菜文化创意园超过300亩,簕菜全产业链条产值超过1亿元。


在新会区政协常委、农业农村委主任潘华金看来,乡村经济发展并非千篇一律,茶坑村挖掘整合特色资源的发展经验值得推广,“在特色资源突出的农村,可以挖掘独特的产业、产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从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据介绍,江门现已建成“1+12+27”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的镇(街)有4个,还有2个通过认定,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有7个、专业村有63个。2022年底,全市陈皮、大米、茶叶、鳗鱼、马冈鹅、禽蛋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全链条总产值530亿元,其中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90亿元。


“江门的‘土特产’也应该学习丹东草莓的经验,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土特产’市场吸引力的重要举措,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与时俱进地开发新品种,持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黎彩眉表示,参考丹东草莓选育优良品种、升级改造产业设施的发展路径,江门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要借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契机,拓展农村集体多元化发展途径,‘一村一策’选准发展路径、选对项目强村富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黄家河说。


开发物业经济 村民当房东


破旧厂房变身现代化工业园,蓬江区荷塘镇康溪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与企业合作打造的荷塘万洋众创城项目谱写了一个富民兴村的故事:探索建立“代建+返租”的模式,盘活了7万平方米工业厂房、2万平方米宿舍,开发商返租期10年,租金每3年递增5%,年租金至少增收1280万元,村民每年人均分配9000元以上,新增就业约10000人。


“康溪村的变化告诉我们,在具备一定区位优势及一定发展基础的乡村,通过整合资源,统一开发,发展物业经济是较好的选择。它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用好财政资金、村级资源,通过联购物业、村级物业升级改造等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陈壁光说。采用类似模式发展物业经济的还有陕西省的沙河社区,其采用“资产租赁经营”模式,统筹省扶持资金300万元、村集体自筹200多万元,以及15户村民入股投资的48万元,建成综合楼,新增集体经营性资产580万元。


在开平塘口镇,探索物业经济的发展之路也在进行中。陈恬分享表示,当前塘口里村正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引回在外创业青年返乡,建设凤朝里文化创意园,成功盘活了大约6000平方米的荒地,为村委会和村小组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周边群众“家门口”就业。另外,还有由粮仓旧改而成的先锋书店,由旧政府大楼改造而成的唐心酒店。


“塘口镇华侨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出国华侨留下的物业,因时间和地域的原因较难与他们取得联系,这在开发中涉及产权问题,导致盘活旧建筑工作难以继续开展。同时,还有较多土地资源都集中在村小组手中,只能以分散形式出租,较难引入大企业形成规模化发展。”陈恬直言物业经济开发中的难题。


对此,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潘昭文建议,可以建立塘口华侨档案和数据库,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以进一步盘活华侨物业。同时,塘口镇还可以依据实际及市场需求,科学制定“物业经济”增收规划,以“龙头企业+土地入股”模式流转在村小组手中的集体土地,或以“区位优势+多元增收”模式组织各村小组“抱团发展”,形成规模化发展。


“‘物业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实现村集体增收的同时,还需实施普惠民生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方能做到‘物业服务’顺民心、‘就业服务’暖民心。”潘昭文说。


文字来源: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