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辰:爱国爱乡的华侨楷模
李勉辰,加拿大维多利亚市的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他发挥当地华侨社团的作用,团结、带领侨胞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遗余力地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国家,为侨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爱国爱乡的华侨楷模。
笔者因工作关系,走访斗山镇唐美村李国英等父老乡亲,阅览《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唐美村志》和多种书籍,对李勉辰的事迹有所了解,现综合整理如下。
李勉辰,名进,号崇燮,1868年(清同治七年)出生,祖籍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唐美村。其父李期灿,早年旅居美国砵仑埠经商,清光绪初年移居加拿大,在维多利亚唐人街开设宝源号,经营杂货,是该埠李陇西堂创办人之一,曾任李陇西堂和台山宁阳会馆总理、维多利亚华侨公立学校校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殷商和侨领。
李勉辰年幼时随母亲在乡间生活,学龄期入读私塾,但对老师所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而特别酷爱珠算与书法。为此,他会同几个少年,出资另聘一位老先生开办夜校,专门学习珠算和书法。几经勤习苦练,他不但熟练地掌握了珠算的演算方法,而且学会了珠算中的“银两互化”“飞归”等最新演算技能,并练习得一手好书法,受到乡间叔伯的称赞。后来,李勉辰随亲友负笈香港,主要攻读英语和中文课程。在港读书期间,李勉辰喜爱结交朋友,彼此探讨学问,他为人慷慨,常乐于资助家境困难的同窗。例如台山端芬有个姓梅的同乡学友,因得他的经济支持而顺利完成学业,后来成为上海有名的大律师。
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华侨工商业发展势头良好,李期灿开设的宝源号生意兴隆,他乃于1883年回乡带李勉辰赴加拿大佐理生意。李勉辰时年15岁,他日间帮助父亲管理商务,夜间到学校学习会计和英语课程。尽管年纪轻轻,但由于在香港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头脑聪颖,到加国后很快便显示出其办事才干,致使宝源号生意蒸蒸日上,既使父亲甚感欣慰,又博得当地华侨的赞赏,于是被推选为李氏公馆文书,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华侨社会,结识各界侨胞。不久,李勉辰又在父亲创立的维多利亚李陇西堂服务,由于表现出色,在广大侨胞中的声望也日渐提高。
1896年,李勉辰与父亲合力创办“英昌隆”商行,专门经营中、加出入口贸易,生意从加拿大扩展到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地区。同时,他父子俩在香港开办了两间金山庄——“英昌隆”和“均成昌”。李勉辰在管好自己生意的同时,还到维多利亚海关任职,广泛接触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地区海关官员,也结识了不少香港、新加坡的商人,熟悉各地货物出入口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使出入口业务越做越广,生意越做越旺。尔后,他还当上天津永利威五加皮和玫瑰露在加拿大的总代理商。
李勉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后,又把发展事业的眼光投向农业。为此,他在维多利亚市郊购买了百多英亩土地,开办玻璃屋农场,以抵御寒冷天气,以便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也能种植蔬菜及养猪。他聘请了工作责任心强的同村兄弟李源去管理农场,加上十分注重使用新的种养技术,致使农场农畜两旺。本来,加拿大气候寒冷,蔬菜缺乏,价格昂贵,李勉辰开办了玻璃屋农场后,既保证了当地的蔬菜、肉类供给,又为自己创造了不少财富。
李勉辰素来热爱祖国,他虽然身居异国,但十分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值清廷腐败无能,列强入侵中国,不少热血华侨青年纷纷参加革命组织,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李勉辰也参加维多利亚洪门致公堂。1898年,孙中山在英伦蒙难后到加拿大,李勉辰获悉后,为保护孙中山,他即与洪门致公堂兄弟一起,暗中把孙中山接到自己的“英昌隆”商行暂住。期间,他与洪门致公堂同仁,疏通各方关系,组织欢迎会,支持孙中山宣传三民主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主张。李勉辰还带孙中山到玻璃屋农场参观,当孙中山见到农场长满鲜嫩的蔬菜,猪栏里肥猪成群时,说:“将来革命成功,科学种田,解决民生,你是个表率。 ”
1910年12月,孙中山为筹款发动广州起义,再度远赴加拿大维多利亚。李勉辰除支持洪门致公堂变卖财产予以资助外,还和华侨商人林礼斌、黄祝求三人义捐港币4000元,他们的积极行动受到孙中山的赞扬。
李勉辰不但爱祖国,还爱家乡,尤其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10年,他就有为兴建台山县立中学筹款的打算。1915年5月,当台山县立中学校长黄明超致函加拿大台山籍侨胞商议捐款建校时,李勉辰立即响应,以维多利亚李氏陇西堂和台山宁阳会馆总理的身份,带头捐资加拿大币5000元。随后,他又成立“捐建台山县立中学总公所”,被推为督办。他四处奔波发动侨胞认捐。在他的带动下,加拿大各埠侨胞踊跃捐资,计有9332位侨胞共捐得加币249,596元(折华银50多万元)。
1921年,李勉辰从加拿大回到台山督办建校事宜。他首先成立台山县立中学“督建公所”,认真商议建校的每个具体问题,尤其是校舍的设计,为了获得理想方案,他与上海请来的一位著名工程师不辞辛苦,亲自往北京、南通、上海、日本等地,视察各地著名校舍建筑,调查中学的建制设置,拟圆度方,博采众长,经两年的奔波劳碌,才将校舍设计图纸修改妥善。1923年6月,建校筹备工作就绪,李勉辰与建筑商签订了合同书,才返回加拿大经商。建校的具体事宜,则交由华侨赵宗坛归国接替。1924年10月10日,台山县立中学新校舍择址纱帽山麓奠基。1926年5月24日,第一期工程宣告落成。为表彰李勉辰建校的功绩,大家以其父李期灿的名字命名台山一中礼堂,以作纪念。
李勉辰不但为建立台山县立中学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为发展家乡唐美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回国督办台山县立中学建校期间,曾抽暇回到唐美村。当他目睹村中小学校舍窄小、设备陈旧时,便决定暂以明翁祖祠为校址,购置新桌椅和教学器材,聘请有水平的教师教授新教材,使该村的教育走向正规化。不久,唐美村青年李广发、李耀棠发起筹建新校舍的倡议,李勉辰闻讯后,第一个捐资7000元港币,并放下商务亲自到缅甸、新加坡、香港等地发动侨胞募捐,得到了广大旅外乡亲的响应,共捐得港币4万多元。1931年,建成一座楼高三层的唐美学校,为培养家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新校舍落成时,李勉辰委派乡亲李镜池撰稿,恭请清末榜眼朱汝珍书写“亲、真、淳、勤”四字作校训,勉励莘莘学子。同时,他在上海商务书馆购置一整套“万有文库”送给学校,以作教师教学参考之用。唐美学校校舍之堂皇,设备之充实,在当时台山堪称一流。
1925年,李勉辰在孙科、马超俊等人的鼓励、支持下,将加拿大的一部分生意收盘,携巨款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信托公司”。这时,大上海的外国人租界内已有信托公司,但在租界以外,李勉辰的信托公司则为首家。为了经营好信托公司,他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每遇到资质好的年轻人,则出资派他们到国外留学,使其学成后能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李勉辰(前排右三)麦博恒提供
李勉辰在上海不但办公司,而且经营农场。他在市郊真茹购地80亩建玻璃屋、棚,又建一座自来水塔,使用先进的技术大量种植番茄、芥蓝、蘑菇等农作物。他通过孙科、马超俊的关系,经常请一些专家到农场指导,派人保护农场,防止歹徒破坏,因此农场越办越好。不少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前往参观,该农场成了当时科学种田的示范农场。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激起人民的义愤,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李勉辰一方面组织自己公司、农场的员工给工人、学生送钱送物,另一方面找上海大律师梅某,上诉日本纱厂的暴行。1932年,发生了“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李勉辰又发动农场工人,将大量的蔬菜和食品送往前线,支持十九路军英勇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机在上海狂轰滥炸,李勉辰的农场水塔被炸毁,玻璃屋棚震成碎片,作物全部毁于一旦。为此,李勉辰不得不疏散农场工人,安排妻子儿女往加拿大,自己则仍然留在上海,继续惨淡经营。1940年,李勉辰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遗体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整理者:梅逸民,台山市政协退休干部,广东省作家协会暨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
来源:《五邑侨胞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