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华会馆主席梁缉光

梁缉光是我的同乡宗亲,号启模,祖籍广东省恩平市东成镇狗腩村。1898年8月28日出生,1973年6月17日在加拿大逝世,享年75岁。

梁缉光的先辈一直务农,父亲梁毓任为摆脱贫穷困境,经征询家人与亲属意见后,从狗腩村徙出,在独岭村与南坑垅村之间,自设耕厂,另图出路。梁缉光与弟妹7人,均在此耕厂出世。缉光居长,灼松最小。灼松曾参加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与敌人作战中牺牲,为革命烈士。梁毓任不甚识字,故认为家贫是没有文化所致,于是克勤克俭,苦心培育后代。缉光年幼时,被送进村中私塾读书。他不辱父命,成绩斐然。可惜弟妹众多,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他父亲没法支持,缉光只读了几年便停学在家,帮助耕种。1913年,缉光15岁,为帮补家庭经济收入,到今东成镇初九石村私塾当教师。因避贼乱,转到今君堂镇石潭村私塾任塾师3年。梁缉光因年少人嫩,常被一些年长顽皮的学生捣乱,故辞教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狗腩村旅加华侨梁启洽回乡省亲,听到乡亲赞誉缉光其人,又看到他写得一手毛笔字,惜才之念萌生,欣然悉力支持缉光。1919年,恩平县立中学创办,梁启洽便资助缉光到县立中学读书。缉光深为感动,从而自勉自励,刻苦攻读了4年,成为恩平县立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学毕,又得到友人推荐,在今牛江镇七堡里学校任教。

1926年,梁启洽鉴于加拿大中文教师奇缺,故向加拿大政府申请,聘请中文教师梁缉光到加拿大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当时他28岁。

20世纪20年代,民国政府官场腐败,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以致民不聊生。在国内的苦难经历,缉光时刻不忘。他虽身居异国,时常告诫自己,毋忘祖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梁缉光先在温哥华埠的华侨学校任中文教师,1929年转到卑诗省省会地区多利埠华侨学校任教。他广泛接触和了解广大华侨,华侨也认识了他,并发现了他的才干。于是,梁缉光得到友人力荐并获得各方的同意,被聘兼任中文报纸《新民国报》的编辑。后来,出任加拿大洪门民治党主办的《大汉公报》主笔。从此,他专门从事新闻工作。他在任期间,发挥舆论作用,在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方面,仗义执言;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与传递两地信息,团结旅外侨胞,激发侨胞爱国爱乡热忱,因而深得侨胞的信赖与推崇。从此,梁缉光更热心于华侨的社团活动。他创立了梁忠孝堂(即梁族公堂——梁姓的华侨社团),历任同福堂(恩平县旅加华侨组织)主席,恩平会馆及南平别墅主席,曾被推为全加中华会馆主席,并担任旅加拿大中国国民党总支部常务委员、书记等职。

1935年,梁缉光被公推为华侨代表,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路经广州,曾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陈济棠的接见。陈济堂偕缉光一起前往观看了在白云机场上空十多架飞机的飞行表演。

1936年,梁缉光随《新民国报》迁址回温哥华埠,后与其夫人聂素云(今沙湖镇人氏)创办了广智学校(中文学校),兼任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加拿大组织了“海外华侨救国会”,宣传抗日主张,募捐财物,曾多次汇款回国,支持祖国的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因避战乱而迁来恩平县境的广东省内各地中学纷纷迁出。为便于子弟就读高中,原恩平县立中学决定增办高中,但由于教室不足,校方乃向海外乡亲发动募捐。梁缉光与恩中校长梁彦材是恩中首届同学,得知此消息后,即与郑振秀(《大汉公报》总理,加拿大洪门致公堂主席)一起发动乡亲捐款,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梁缉光不嫌事务冗繁,开创的事业越来越多。在温哥华埠,他与友人合资开办了“BC面包厂”,是当时该埠三大面包厂之一。随后,办起“福星中西药房”。不久,又开设了西方生果、蔬菜、杂货商店。开办这些商店,全着眼于向市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他经营的商店众多,获利颇丰。不过他大部分的赢利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他个人积存无几。其家庭生活,也是十分节俭的。

梁缉光在加国工作生活近50年,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家乡、侨胞的事,赢得广大华侨的赞誉。1973年6月17日,他因脑溢血不治辞世。参加葬礼的侨胞达一千多人,极备哀荣。

梁缉光侨居加拿大的直系亲属达30余人。除了他和长子梁春枝夫妇及儿女是在家乡出生外,其余亲人均生长在加国,他们在学业上也颇有成就,博士、硕士、学士毕业颇多。

儿孙们都谨记缉光的教诲:毋忘祖国。20世纪90年代起,他们相继回国寻宗观光。


口述者:梁奕谋,恩平市东成镇石路村委会上岗村人,恩平《歇马侨刊》主编。

整理者:许金远,恩平市政协文史科科长;张锐精,恩平市政协文史科副科长。

来源:《五邑侨胞耀中华》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