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侨领陈中岳与新会陈岳典学校
我是新会崖西人,曾担任新会县崖西镇(今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镇委书记和新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在担任这两个职务期间,我有幸接待、认识了新会崖西籍旅居新西兰的著名侨领陈中岳,对他印象很深。
我和陈中岳有多次深入交谈,所以了解这位老华侨的人生故事。陈中岳,字岳典,年轻时便离开家乡,到新西兰去谋生。他爱国爱乡,早年在新西兰组织和号召华侨华人为祖国抗战事业募集了大量药物等抗战物资,并亲自护送,途中经过重重障碍,最终将这批抗战物资送到延安,交给中共抗战队伍,受到中共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他旅居新西兰几十年,为华侨干了很多好事实事:组织华侨会馆、团结当地华侨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促进华侨与当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华侨与当地人民的和睦共处,故深受当地华侨华人的赞誉和爱戴。更难得的是,在祖国改革开放初期,他率先捐资为家乡兴建学校,造福家乡。由他捐资所建的陈岳典中学,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侨胞独资捐建、并以华侨名字命名的第一所侨捐学校。
现在,我已经年过七十,但是多年前和陈中岳的交往以及对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不但记忆犹新,而且认为有必要将他的事迹记载下来,留于后世。
捐建学校惊动中央侨务部门
俗话说:好事多磨。陈岳典学校的兴建,也不是顺风顺水的,也有过不大不小的风波。当时我是崖西公社干部,目睹耳闻了有关争议。现在回忆起来,说明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冲破旧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1979年,陈中岳回乡参观访问,他有个心愿: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点力,要独资建一所学校。这在“文革”刚结束的新会农村,是一件新鲜事、一件破天荒的新闻,这也给当地基层领导出了一道难题。
陈中岳这位老华侨的兴学善款究竟能不能要?要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能要,拒绝接受的理由又是什么?这在当时我们崖西公社的基层干部中引起了激烈争论。
因为刚刚经过十年“文革”,侨乡基层干部人人心有余悸,有干部认为:海外华侨必然涉及海外关系,背景复杂来历不明,如果贸然接受海外侨胞的捐赠,或被无限上纲上线,就有可能被戴上“崇洋媚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对外国人失去斗争警觉性”的政治帽子。
面对老华侨陈中岳提出的捐资建校要求,最初竟然没有领导敢表态欢迎和接受。当时崖西公社的主要领导也不敢贸然做主,于是就把陈老的捐款意愿向县领导反映,县领导也不敢表态,只好向省有关部门请示。据说最后竟然惊动了中央侨务部门和廖承志同志,经过中央侨务部门批准,县和公社的主要领导才正式表态:欢迎陈中岳为家乡捐资兴建学校。
海外华侨热心捐资兴建学校、振兴教育还要经层层部门的审查和批准?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和毫无道理,但是当时就算是在新会这样一个华侨之乡,对于接受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捐建公益事业的确还存在诸多限制。
后来我们从江门市革委会转发的广东省革委会《关于受理华侨、外籍人、港澳同胞捐赠物资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试行规定》中得知,如果华侨、外籍人、港澳同胞回乡参观时自愿提出要捐赠物资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要经过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地方政府才能接受。但是要严禁对外劝捐,严禁强迫捐赠、变相强迫捐赠以及示意捐赠等违反政策行为的发生。文件还规定,今后地方政府接受侨胞捐赠的报批手续是:由接受单位持捐赠人的亲笔信件到市(县)侨务办公室填写《受理华侨、外籍人、港澳同胞捐赠报批表》,然后由市侨务办公室按照规定手续上报审批。
陈中岳捐资兴建“陈岳典学校”获得上级部门的同意,学校拔地而起,乡亲拍手叫好,学子喜笑颜开。陈岳典学校的兴建大大激发了侨乡新会众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捐赠热情。据有关资料显示,仅1979年一年间,新会县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达到1035万港元;截至1980年底,新会县共出现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建的学校达到22所,可谓: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回首往事,是改革开放令我国侨务政策重新步入正轨,才有了侨乡侨务工作的春天;同时,也因为有了陈中岳这样爱国爱乡、关注家乡教育事业、敢开风气之先、敢率先带头捐款建校的爱国侨领,才成就了侨乡教育史上一段佳话。
创办新西兰《侨农月刊》
记得1989年,我与江门市委书记陈贤芳、江门市政协主席李立峰等组团访问旅居新西兰乡亲,陈中岳在聊天中给我们讲了不少他的人生故事。
1921年,陈中岳13岁时申请临时学生签证到澳洲与父亲团聚,在悉尼的一所学校学习3年,之后随父亲迁往墨尔本,就读于Scot College学校,像其他勤奋刻苦的广东籍学生一样,苦读之余还要在父亲的洗衣店里帮忙。到19岁时,他回到香港,受雇于英国Dodwells公司。一年后,陈中岳与Huang You Ai女士完婚,然后赴上海到他叔父管理的一家华人棉纺织厂供职。1935年底,他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准备在广州开办棉纺织厂,但计划还未实现便因为日本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而被迫停止。
1938年,陈中岳凭着一张3个月的观光护照,再次回到墨尔本,后转至新西兰。当陈中岳刚刚抵达新西兰的时候,他的口袋里只有半个新西兰镑。不畏艰难的他,当日便寻找工作,第二天就在一家洗衣店谋得了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常常要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8点,没有休息日,每周的收入只有1镑。这份工作持续了3个月的时间,直到一家华人联合会的奥克兰分会邀请陈中岳出任《侨农月刊》的秘书,情况才稍微有点改善,但薪水依然微薄,每周也只有2镑。
《侨农月刊》作为当时新西兰唯一的华文刊物,主要是为当时分布在新西兰各地的华人提供传媒服务及时事要闻等。那时新西兰没有中文印刷设备,侨农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只能靠笔写手绘,而陈中岳要做的就是中、英文编辑及负责绘画和手工刻印。
一年后,陈中岳凭着过硬的中英文功底和卓越的文字才华与管理能力升任报社管理人。此后,他还兼职学校中文老师及“广州会馆”的秘书工作。
因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陈中岳及其同事,从微薄的薪水里挤出薪金,捐款支援祖国抗日,并积极参与筹划新西兰华人捐助国内抗战活动,组织排演了舞台剧《气壮山河》,剧目于1945在奥克兰上演,筹得大笔抗日救国善款。陈中岳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他在《气壮山河》舞台剧里担任剧本编写、剧目策划。
助力新西兰四邑会馆的振兴
1989年,我们到新西兰拜访陈中岳,他亲自驾车带我们去参观新西兰的四邑会馆(新会、开平、恩平、台山等四县华侨组织),他对我们说起他多年来苦心经营和建设四邑会馆的故事,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1946年初,陈中岳接受Yue Jackson及同僚的邀请,迁居惠灵顿从事四邑会馆的筹建工作,在这个新生的侨团组织担任秘书。从1946年至1950年,该组织每年都会有一位会馆员工在新西兰境内巡回活动为会馆募集资金,四年来有665位华人慷慨捐助,会馆筹得8000新镑款项,在惠灵顿Vivian Street购买一栋用作会馆的办公楼。1950年,四邑会馆惠灵顿办公楼正式使用。
四邑会馆办公楼启用后,遵循相互帮助的立会宗旨,将一部分的会馆房间开放,给予同乡过往临时免费居留;将其余的一部分房间廉价租给经济比较拮据的同乡长期居住,房租全部补贴会馆运作及日常开支。
1946年8月,陈中岳还受聘“新西兰华侨农业总会”秘书兼《侨农月刊》编辑,身兼数职的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会馆的工作当中,直至四邑会馆办公楼启用。
期间,陈中岳还一手创建了四邑会馆华语学校。会馆的启用和会务进入正常运作后,陈中岳渐渐淡出会馆工作。1970年会馆陷入经济窘困,陈中岳不忍看到几经艰辛方才成立的会馆萧条下去,临危受命,毅然再次担任会馆要职,为会馆的再次辉煌不遗余力地辛勤工作。
陈中岳很有创意,用演示中餐烹调传播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方式筹款拯救会馆。在会馆各理事积极支持和15家企业机构的捐助下,共筹得资金5000余元作为表演开办费用。时任新西兰总理的Rt.Hon.Sir Keith Holyoake赐函对筹款计划表示支持并加以勉励,陈中岳还函请时任香港恒生银行总经理利国伟先生帮助,请来“丽的呼声”电视台厨艺名师李曾超群女士来纽(新西兰)表演,并印制中国烹饪图册《奇异的筷子》一万本,在纽(新西兰)发行。表演所到之处皆赢得观众热烈掌声,场面踊跃,《奇异的筷子》一书,也颇为畅销。此次活动最终为会馆筹得4000余元,不但为会馆解决一时的资金困难,也同时获得新西兰社会的好评,使四邑会馆名声大振。
推动新西兰华人移民政策的逐步开放
1989年我们组团访问新西兰期间,到处看到中国新移民的面孔,据说光是新会籍乡亲在新西兰就有十万之众。陈中岳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推动新西兰华人移民政策的逐步开放方面做的大量工作。
1950年,陈中岳为推动四邑青年联合会的发展,创办并出版了第一期月刊《四邑青年杂志》;还邀请当时的新西兰政府妇女儿童福利部部长Hilda Ross女士出席四邑青年联合会晚宴活动。晚宴中,他和总领事汪丰一起建议新西兰应对更多的中国妇女及儿童开放国门,旨在促成新西兰华人家庭的团聚。在此之前,由于新西兰政府限制华人妇女儿童入境,华侨都是孤身一人来到新西兰,背井离乡、思亲的愁苦可想而知。陈中岳借此机会,建议新西兰放宽妇女儿童来纽,对当地华人来讲,不能不称之为伟大的善举。
值得高兴的是,新西兰政府很快便修改了华人移民政策,每年准许五十家侨眷入境,在随后的几十年慢慢将名额逐步增加,至完全放开限制。
曾获英王社会服务勋章
1986年,陈中岳在他78岁高龄的时候,被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新西兰政府授予QSM英王社会服务勋章。这项殊荣是对他奉献人生、服务社会的认可。每一位旅居新西兰华人都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
陈中岳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他代表20世纪初移民新西兰的华人接受新西兰总督对当时政府设置歧视华人“人头税”所表达的歉意。
“人头税”是新西兰政府历史上为限制华人入境而专门针对华人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征收税种。1881年,通过法案规定,当年入境新西兰的每位华人必须缴纳10镑“人头税”。1896年,华人“人头税”陡增,从原先的10镑猛增为100镑,这相当于当时的新西兰人10年的全部薪金。此项税收直到1934年才暂停征收,直到1944年才完全废除。据统计,在这53年中,新西兰政府共向华人征收了高达31万镑的“人头税”。
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西兰华联会等华人社团和个人,一直在积极地与政府交涉,要求新西兰政府对早年征收华人“人头税”一事道歉。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新西兰政府终于在2002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时,对新西兰早期移民华人作出了正式道歉。陈中岳先生作为新西兰华侨华人代表接受了新西兰总督的会见。总督亲自对这位世纪老人和他所代表的千百新西兰早期华人作出了口头的道歉,并赔偿了350万美元作为对新西兰华人的补偿,此项补偿费被用作新西兰华人的福利事业还之于新西兰华人。
上面所忆述的几个小故事,都是我和陈中岳交往中听他本人亲口叙述的。我相信,这个老华侨爱国爱乡、情系家乡教育的感人故事,将成为侨乡人民永远的精神之源,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口述者:张洪添,曾任崖西镇镇委书记、新会市委统战部部长。
整理者:黄柏军,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来源:《五邑侨胞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