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号提案”】关于切实抓好我市农业面污染源治理,建设美好家园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进步,全市农业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技术支持不足,农民片面追求高产,高强度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农村不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致使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影响的领域和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农业立体污染”,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江门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开展农业污染源治理以及村庄整治工作”。为根治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对我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应对和治理的建议,民盟市委会会同市政协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海洋渔业局及市委办公室调研科等部门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各市区实地考察、听取相关人员意见建议、召开座谈会等,撰写本提案,希望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主要情况如下:

  一、 我市农业面污染的现状和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等农业污染源及农村生活废物,通过地表水径流和地下水渗流方式,在集雨流域范围内引起的水体、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的直接或交叉污染。具有时空广泛性、来源不确定性、分散隐蔽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地表、地下及河道水体和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严重环境问题。我市这方面情况同样较为严重,且有日益加重趋势。根据《2012年度江门市水资源公报》显示,较为突出的是,蓬江区的天沙河水质为劣Ⅴ类水,氨氮、溶解氧、总磷超标;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0.6%的潭江,恩平到新会河段水质为Ⅲ—Ⅴ类,氨氮、溶解氧、总磷超标。全市6个功能水库水质仅2个达标,均为中或富营养。说明我市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

  (一)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是禽畜养殖的主要污染源。在存栏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随着现行耕作有机物施用的大幅下降,集约化的养殖畜禽粪便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实际使用。目前周边市对畜禽养殖场特别是养猪场的限制,大量中小型养猪场涌入我市,又进一步恶化了我市环境负荷。据农业部门数据反映,近年来我市各地生猪养殖密度趋向饱和,2011年至2013年生猪出栏量分别为316.6万头、323.6万头和321.3万头。这些养殖场特别是存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大部分无设立废弃物和废水处理设施,液态粪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更是江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还造成大量蚊蝇孳生,甚至形成传染病和疫病源,影响人和畜禽健康安全。

  (二)种植业。近年我市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农民,由于技术水平制约以及追逐利益心态下,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现象十分普遍。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30.6万亩,化肥施用量38.83万吨、农药施用量6289吨,亩均施用量达90.2和1.46公斤,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警戒线,有效利用率低。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而且未被吸收利用的氮磷等物质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三)水产养殖业。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1.5万亩,其中淡水养殖面积63.93万亩。由于养殖密度过大,饲料和药物过量使用等等,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而在养殖场换水和清塘时,绝大部分塘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涌造成污染,塘泥随意堆放散落又造成二次污染。

  (四)林业。全市现有生态林242万亩、经济林424万亩。由于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生态成本,超密度种植和过量使用肥料药物,既隐性破坏山体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又在天雨时把残留地表的化肥和农药冲刷散落污染水体和大地。尤其是近水源地、水库周边,大量种植速生桉等经济林,情况严峻。如开平大沙河水库,是我市第三大水库,集雨面积217平方公里。据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水库蓝藻水华防治中心一份专门报告指出,该水库自2000年以来,由于流域内大肆发展经济养殖和林业种植,其中桉树种植67750亩,林业种植污染总磷排放量为每年104.12吨,占到总量64%;总氮为每年601.58吨,占到总量66%。水库水质明显逐年下降,蓝藻水华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供水安全。

  (五)农作物残留物污染。主要如秸秆和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作物秸秆量大面广。目前我市大部分秸秆采取焚烧方式或直接抛弃,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塑料地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六)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目前, 由于各乡镇农村环境卫生意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缺乏废水的处理设施和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散乱堆放。占用大片可耕地;村民户内卫生间多为直排式化粪池,导致粪水横流。农村垃圾和外露粪水,造成传播病毒细菌污染源,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农村饮水用水安全,威胁老百姓健康。

  二、有关建议和对策

  环境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刻不容缓。面对农业面源污染带来日益严峻的环保和生态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正视现实,认识到解决和治理好此问题是关系人民健康安全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大事。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建议如下:

  (一)做好相关治理和保护的规划。面源污染不是一天就造成,治理也不是短期能见效。要按照实际,制定好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规划,从源头上着手,扎实推进并保证延续性。设置农业功能区,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和种植禁限种养区域。划分好林业功能比例及分区。

  (二)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

  一是加强对种植业的技术指导。源头技术处理,制定统一标准,合理用药,减少农药残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既保证养分,也减少氨氮磷物质剩余;强制排灌分家,防止交叉污染。通过统一种苗、化肥、农药采购、技术支撑和销售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农业废弃物的数量。

  二是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淡水养殖业中排灌、清塘分离技术指导,并逐步强制执行,鱼塘换水必须要实行降氨氮处理,塘泥清理可采用如生物分解等技术,加速氨氮有机物降解,减少塘泥堆积产生的二次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

  三是适度控制生猪养殖规模,严格按照《养殖条例》有关法规,把好进入的环保门槛。对500头以上的养猪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措施,建立沼气设施对粪便进行无害和降害分解处理;500头以下的中小型生猪养殖场,不达标的坚决依法依规撤并或引导场主组建合作社形式加强管理。并重视病死禽畜处理问题。

  四是对林业的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分布从新核定,逐步减少经济林,特别是速生桉林的比例递减,指导、监督经济林用肥、用药的合理性,逐渐提高林木对水体的储存、净化的能力和作用。

  五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着手研究农作物残留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如高效堆肥分解、综合利用等

  六是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市、县级文明村、卫生村建设相关标准,切实做好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废物处理、农村厕改、水利和河涌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对各乡村的功能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

  1、有条件的村要逐步建立村前生态湿地,统一收集生活污水——初步沉淀——定期清淤,通过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简易有效的手段,大力消减水污染物排放量。

  2、开展村前村后200米内河道疏浚整治工作,提高河涌通水及冲刷能力。

  3、对于垃圾废弃物,按照“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等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净化城镇,清洁乡村,减少对水体和环境的污染。

  4、推进农村村户三级化粪池建设、改造,设立各级政府补贴标准,通过验收补贴方式,提高村民对新建和改建三级化粪池的意愿。

  5、村后山速生桉林改种生态林,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对村地下水污染,增强土壤吸收地表径流水能力,促进地下水位提高,进一步净化村内外的水体环境。

  (三)建立完善相关机制。

  一是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环保投资。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各级财政应将环境卫生整治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据了解,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前期工作,我市也纳入其中,建议抓住机遇,通过世界银行贷款积极推动相关项目的治理工作。

  二是督促检查机制。农业面污染源的整治事关城乡群众安全和健康,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对有关治理工作的规划、开展、推进和落实,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检查机制。如,利用扶贫资金解决贫困村环境卫生问题。据了解,2013年市扶贫基金安排80条贫困村的扶贫引导资金1,600万元、安排幸福村居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和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市级配套资金1,508万元等。2014年、2015年市财政还将继续投入,这些资金的使用,取得的实效,建议纳入市扶贫考核验收之一。

  三是责任追究机制。以河道、水库水质检测指标为标准,确立年度考核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四)在全社会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

  1、重视舆论宣传,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普及农业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加强对农民种养技术科普宣传、技术指导工作,合法用药、合理施肥,将面源污染危害降至最低,提高肥药施用效益。

  3、发挥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监督作用,加强对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宣传工作,相互影响、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