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推动长者食堂建设 让委员声音变长者“幸福滋味”
每天中午11时左右,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益食堂便开始热闹起来,陆续有周边社区的老人前来就餐。“我们每天定时提供午、晚餐,菜品不定时更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益食堂负责人朱丽冰表示,低保、特困等特殊困难老人每餐仅需支付2元。
“实惠、方便”,是来这里用餐的老人们的一致感受,这一幕,也是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长者食堂建设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长者食堂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环,以一餐热乎饭为起点,逐渐升级成为长者进行社交活动、丰富精神生活的“大平台”。
然而,早在2022年,蓬江区等地的70多家长者食堂面临关停的风险,对于10多年来服务长者食堂项目的社工詹翠仕而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些公益项目关乎数以千计老人的饭碗呀!”她担忧道。
詹翠仕是一名社工,也是一名市政协委员。为破解长者食堂所处的困境,詹翠仕通过政协平台反映这一情况。市政协获悉后,立即组织调研组到多家长者食堂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切实摸清长者食堂的相关数据。
连续数月,通过数据分析、集思广益,詹翠仕撰写了《关于保障我市长者食堂正常运营的建议》,不仅详细统计了当时江门各县(市、区)长者食堂运营情况,针对性指出了运营方面的问题,还结合江门实际提出了创新长者食堂运营模式、推动长者食堂与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合作等多个具体的建议。
该社情民意信息通过市政协委员重要建议“直通车”的形式,引起市委、市政府重视。2023年和2024年,“加大老年人关怀服务力度”连续两年被纳入江门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其中,明确了“持续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保障长者食堂(含助餐服务点)运营服务”的要求和目标。
近年来,在市民政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江门长者食堂建设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效。例如,按照老年助餐服务“一县(市、区)一品牌”发展战略,融合“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推进长者食堂品牌化建设,创建了蓬江区“益食堂”、江海区“邻里食堂”、新会区“维达老地方”、鹤山市“鹤友”饭堂等服务品牌,将长者食堂打造为江门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工程、精品工程。这一做法被遴选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在传统老年助餐模式上,我市还积极探索新的助餐供给模式,引入社会餐饮企业共建长者食堂,探索“市场化+公益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目前已引入100家餐饮企业参加助餐服务,为老年人用餐提供便利和实惠,2024年累计提供助餐服务超过114万餐次。
截至2024年12月底,江门投入使用老年助餐服务点(含长者食堂、配餐点)230多处,服务覆盖全市100%的街道和约93%的乡镇。
来源:江门日报社记者 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