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发展 让基层“民声”变幸福“民生”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张翠玲 摄


今年新学期,开平市三埠街道春华小学将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还开发了10余种趣味活动,让小课间变身“运动加油站”,带动越来越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开展阳光运动。“学校通过‘大课间+4个课间+体育课’组合拳,在确保学生运动量达标的同时,让每个角落都成为活力空间。”该校教务处副主任黄金芳表示。


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运动,是该校大部分学生的新感受,这一幕,也是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不仅是对学校体育的一次革新,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也是市政协近年来持续关注的“民声”话题。


3个月内采纳反馈相关建议


早在2022年,市政协就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其特色协商平台“委员议事厅”当年的协商议题,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实地前往我市各大中小学校,并首次邀请市政协智库专家参与,发动政协委员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家长代表等“开门协商”,形成协商清单推动有关工作开展。


不仅如此,近年来市政协还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基层“民声”,广泛汇聚民智、反映民意。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相关话题的民盟开平市委员会原专职副主委邝彩兰,在与身边不少家长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安全保障、课程安排冲突等因素,仍存在部分中小学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较少的问题。


“很多声音反映,学校确实重视体育课的开展,但是在课间或者空暇时间,孩子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空间和时间去活动,除了上厕所,难以安排自由活动。”邝彩兰敏锐地把这些周边声音收集起来,并于去年上半年通过民盟开平市委员会撰写提交了《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让基层“民声”通过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向上传递。


市政协收到该社情民意信息后,充分发挥“报送—办理—反馈”信息落实反馈制度作用,由相关部门在3个月内采纳反馈相关建议。“市里的有关部门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回应了大家的关切,这让我们更有信心。”邝彩兰说,基层声音能够通过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推动获得全市层面关注并推进,她自己也很开心。


群众心声融进政策规划


群众的心声,正逐渐融进我市的政策规划。去年年底,我市出台《江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25年春季学期起进行推广普及,到2026年秋季开学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方案》实施范围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办、民办学校。


今年3月,我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共十条措施,简称“体育十条”),不仅明确每天在校运动至少2小时,其中“阳光1小时”必须高质量完成,更是从体育课程安排、课间活动、特色项目、师资保障、场地升级、科学监测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不少家长表示,现在能明显感受到孩子在学校里运动的时间变多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让基层“民声”变幸福“民生”,这是市政协发挥社情民意信息作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市政协全年共编发《社情民意调查》《政协委员重要建议“直通车”》99篇,获市领导批示12次,部门依时采纳反馈率51%,推进一批惠民措施落地见效,“闭环模式”得到省政协充分肯定和宣传推广。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社记者 皇智尧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