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董家军:医者仁心赢赞誉 为民履职开“良方”
身为一名医生,他始终用一颗医者的仁心对待患者,23年如一日,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赞誉;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积极献言献策,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履行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他就是市政协委员、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董家军。
董家军
2008年,董家军从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一直留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在神经外科这个领域潜心钻研,为侨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当好“守护神”。
委员风采 坚守医者初心 不断学习创新
作为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董家军擅长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手术、颅内血肿清除等技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五邑地区率先开展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颅内病变,首次使用神经内镜治疗垂体瘤、脑内血肿、脑积水等病变。
23年的从医生涯,董家军帮助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不过即使如此,也有让董家军犯难的时候。曾经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颅内血肿几乎瘫痪,以往的治疗都不见效果,如何治疗?董家军曾一度犹豫不决。“后来我就决定采用当时先进的神经内镜技术进行手术。”对神经内镜技术有所研究的董家军,奇迹般地让老人在术后恢复了健康,老人也成为全市首例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病人。之后通过进一步完善,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成为常规手术。
董家军在为病人检查病情
“对这份职业的喜爱,是我一直能做下去,不断学习进步的原因。”董家军潜心研究,带领团队完成的“泌乳素腺瘤耐药性机制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性的实验研究”获评江门市二等科技成果,“幕下小脑上区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和“延髓血管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成果获评江门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还曾牵头参与引进国内、外高精尖技术科研团队,研究“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外科教学、精准手术及缺损修补中的应用”,获得了江门市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和资助项目资金扶持。
委员故事 挖掘医卫领域发展痛点
董家军于2017年当选江门市政协委员,此前他也曾担任过两届蓬江区政协委员。加入政协队伍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参政议政,深入挖掘医卫领域发展中的痛点,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两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女性健康,“当时就注意到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妇女,她们对于‘两癌’可能没有防范意识。”董家军静下心思考,“如果能够帮助她们免费筛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将会极大降低发病率,同时也能够减轻她们的经济负担。”他提交的《关于定期对妇女进行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筛查的建议》,目前已被市卫生健康局采用,并形成政策性文件在全市实行。截至目前,我市各级财政支付补助“两癌”检查资金已超千万元,每年惠及数万名群众。
董家军(右一)出席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与民建界别市政协委员合照
“市民为了进行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筛查,一般往大医院里跑,导致医院接诊压力不断增长,也影响患者体验。”为此,董家军提出了《关于建设健康小屋,提高我市慢性病防治水平的提案》,倡导把检查提前到街道、小区甚至乡镇,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半自助检查。该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市已经在多个市(区)建设“健康小屋”,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带去了便利。
董家军还主笔完成了《关于我市尽快开展脑死亡诊断工作的建议》《关于目前医保政策调整的建议》等提案和建议,有效推动了我市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
今年,董家军通过“柔性人才引进”前往鹤山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成为该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推动好医联体的发展,将会对我市的医疗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董家军表示,身体力行,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义不容辞。
委员之声 坚持履职为民 当好桥梁纽带
“政协委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董家军深受启发和鼓舞。
作为民建江门市委会市中心医院支部班子成员之一。董家军积极发挥民建特色和优势,去年与支部班子成员发起举办“悬壶济世,情满崖门”送医送药下乡大型名医专家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共计义诊超1500人次,送去药品和检测项目超8万元。
2018年10月,董家军(中)参加“悬壶济世,情满崖门”送医送药下乡大型名医专家义诊活动
“作为一名医疗卫生界别的政协委员,我会更加深入基层多做工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他们的‘需求’带过去,把基层工作中的‘声音’带回来。”董家军表示,下一步他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下乡义诊等活动,对因病致贫的病人精准扶贫,聚焦医疗保障民生工作积极开展科普宣传,针对医疗工作难点、热点问题撰写提交提案,积极为推进江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