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郑毅庭: 当好澳门与江门的“超级联系人”
“我在澳门生活了近20年,见证了澳门回归后的快速发展,深刻感受到‘一国两制’制度的优势。”谈到移居澳门拼搏的感悟,市政协委员、澳门江门青年会名誉会长郑毅庭铿锵有力地说道。
郑毅庭祖籍江门恩平,2006年起到澳门从事旅游服务业,参与、见证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情系桑梓、心系家乡的他,在市政协的平台上更加积极地发挥港澳委员“双重积极作用”,唱响了推动澳门、江门两地交流合作的“进行曲”。
推动澳门、江门交流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港澳与内地交流日益密切,人员、资金、技术等流动更加顺畅,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时代的拼搏者,郑毅庭就是其中一员。
2002年从五邑大学毕业后,郑毅庭看到了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机遇,决心前往澳门打拼。“那几年澳门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有许多发展机会。”郑毅庭回忆说。经过几年的准备,2006年,他顺利来到澳门,从事旅游服务业,投身发展大潮。
到澳门后,郑毅庭从基层做起,凭借着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他的事业渐入佳境。拼搏事业的同时,他见证了内地与澳门日益密切的经贸交流,也经历了澳门发展的“黄金期”。
情系桑梓,团结奋进,是江门不少在外打拼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共同特点,郑毅庭也不例外。他于2006年加入澳门江门同乡会,积极参与社团工作,结识了许多来自江门的乡亲。
2023年11月24日,郑毅庭(一排左三)一行到访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
2009年,郑毅庭还参与创建了澳门江门青年会,积极关注并推动两地青年从文化到创业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澳门江门青年会创建以来,郑毅庭先后参与第二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澳门五邑青年文化节、“少年中国说”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等相关工作,每年带动超400名澳门青年来到江门等地,促进澳门青年了解国情、了解江门。
2019年,郑毅庭作为澳门群众代表受邀到北京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那次经历我永远忘不了,踏上长安大街,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红旗招展、人潮涌动,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无比自豪和激动。”郑毅庭深知,那面红色的旗帜不仅代表着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更象征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更好发挥“双重积极作用”
在蓬江区观澜湖公园,逾百棵紫花风铃木、凤凰木、白兰等岭南特色乡土乔木组成的“同心林”,彰显着超600名市政协委员、历届市政协委员、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支持江门发展的凝聚力。“同心林”活动筹备之初,郑毅庭便积极响应号召,捐款助力该活动并发动同乡参与,这是他热情参与政协事业的缩影,更是他助力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写照。
2022年1月10日,郑毅庭在市政协港澳委员座谈会上积极建言
2022年,郑毅庭成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在他看来,港澳委员在内地和港澳之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可以有力促进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为此,他积极参与政协工作,更好发挥“双重积极作用”,为推动澳门和江门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近年来,郑毅庭特别关注港澳青年在江门发展的话题。在他看来,港澳青年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社会融合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例如,港澳青年可以为江门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通过参与江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的项目,推动江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郑毅庭说。
结合深入调研,郑毅庭先后提交了《深化推进吸引港澳青年来五邑创业就业》《关于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在江门创新创业的建议》等多个提案,提出了打造港澳共建的“双创基地”、设立“江门市海外精英创新基金”等一批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在有关部门推动下,均得到一定程度落实。
“现在江门发展变化很大,支持港澳青年创业的平台和政策越来越多,我能明显感觉到江门的港澳车牌变多了,来这里创业寻梦的港澳青年也多了。”谈起近年来往返江门的印象,郑毅庭十分欣喜,“这说明江门‘港澳融合’工程有了更多落地成效,这也是对我积极履职最好的反馈。”
如今,深中通道已建成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面对“大桥经济”发展机遇,郑毅庭有了更多思考。“澳门正在发展多元化经济,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方面,江门有良好的基础和探索,澳门也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两地可以优势互补开展深层次合作。”郑毅庭表示,自己将找准切入口,形成更多有针对性建议,助力两地经济合作发展。
9月23日晚,郑毅庭(前排中)在市政协委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进校园活动上演唱《大地恩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快,谈及未来展望,郑毅庭充满期待:“过去近20年我深刻感受到了‘一国两制’制度给澳门带来的发展变化,我将当好‘超级联系人’,为澳门和江门两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社记者 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