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诈骗手法层出不穷 你真的防得住吗?
“亲,正品海外代购,假一赔十,我家肯定是全网最低价。”看着朋友圈里有人发出这样的消息,面对自己心仪的商品,你是否会联系他下单付款?
上述的场景,看似普通,但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待购买完成付款后,所谓的“商家”便以种种理由拖延发货,最终通过将被害人拉黑等形式切断一切联系,致使被害人的钱财遭受损失。
低成本、高回报,手法简单,极易传播、效仿……众多“便利”条件下,电信网络诈骗如病毒一般,借助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侵蚀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市政协副主席胡念芳率调研组走访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就“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开展专题调研。
那么,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如此严打高压仍难以遏制?
近期,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聚焦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实地走访我市公安部门、网信部门、通讯运营商、银行、基层社区等,详细了解我市反电诈工作情况及工作推进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助力我市织牢织密全民反电诈“防护网”,守好群众“钱袋子”。
诈骗手段不断更新 技术对抗性日益增强
近年来,境内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快速上升。据4月份央视报道,今年以来,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日均发案2700起,日均损失达到1.4亿元,相当于1小时内就有100多起诈骗案件发生,近600万元财产被诈骗分子卷走。
“最开始的骗术流行打电话来谎称家人出车祸或重病需要医药费,或者‘猜猜我是谁’冒充熟人、公检法来骗钱,中大奖和税费领奖等也是常见骗局,如今像冒充客服、网络刷单等诈骗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陈靖认为,随着我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快速更新迭代,技术对抗性日益增强,诈骗逐渐从电话诈骗迈向互联网诈骗,防范和治理形势异常严峻。
市政协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0%的市民曾接到过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有近30%的市民有过受骗经历,电信网络诈骗已然成为当前威胁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记者了解到,当前占比最高的诈骗形式是贷款、代办信用卡类,约占1/4,而刷单返利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杀猪盘”、虚假购物服务类、投资平台类同样也是目前诈骗最常见的手段。
市公安局与中国移动广东江门分公司联合开展“警移合作·反电信诈骗宣传进千企万家”活动
记者了解到,随着诈骗手段不断更新,甚至有诈骗分子根据受害者特点量身制作“剧本”,步步设套、引人上钩。近日,蓬江区发生多起诈骗分子冒充消防大队以采购某品牌冷冻罐头为由骗取冷冻食品老板钱财的案件,仅两天时间,就发生了3起类似案件,有的前后不到5个小时,一个诈骗电话就骗取了7万余元。
据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数据分析,因不同人群的经济需求、心理上的差异,目前高发的几种诈骗手法中,不同的骗局受骗人群也有所不同。如冒充公检法、冒充客服、“杀猪盘”等诈骗受害人群主要集中在女性;贷款类诈骗受害人群则是务工男性居多;手上有闲钱、追求投资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类骗局。
打击力度不断加大 防范治理形势依旧严峻
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深入走访市公安局、市网信办等职能部门,发现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在电诈打击路上一直是重拳出击,坚持全链条打击策略。2020年,我市先后成功发起5个省厅飓风专案行动,捣毁作案窝点105个,打掉犯罪团伙5个。
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我市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反复性和多变性,高发多发的势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稍有放松就会有反弹风险。
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为何防范治理形势依旧严峻?“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一方面,犯罪分子使用电脑、手机等简单工具即可施骗,犯罪成本较低,且犯罪分子往往藏身境外,打击、抓捕成本高;另一方面,如今犯罪分子分工不断细化,租售电话卡和银行卡、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专业、成熟的灰黑产业群,全链条打击的难度相当大。”市政协委员、广东广能律师事务所主任黎繁松分析道。
公安民警进行防诈骗宣传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离不开‘平安’两个字,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平安江门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陈靖表示,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项,对电信网络诈骗,政法机关应该持“零容忍”的态度。同时,除了政府部门发力,群众也要出力,要进一步重视电信网络诈骗,充分做好防范功课,让骗局“无处潜入”。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记者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