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让群众穿上“防诈铠甲”!市政协 “委员议事厅”聚焦构建全民反诈新格局



  “网上刷单的是诈骗,网上贷款需先交钱的是诈骗……”现在,人们打电话,经常能听到提醒群众提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语音彩铃。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江门的电诈防范工作中来。

  今年,市政协“委员议事厅”专题调研组围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议题进行走访调研时发现,我市全民反诈新格局正在形成,但在基层实践中,动员全民参与宣传防范,增强群众防诈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激发群众参与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把防范网络延伸到五邑地区每一个角落?委员们走访调研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全民反诈氛围正在形成

  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身在国外,抓捕难、资金溯源难,受害者的经济损失难以追回。“与其等群众被骗后焦急懊悔,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给群众穿上一道‘防诈铠甲’。”市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副总经理蓝天果说。而委员提到的,恰恰就是相关职能部门在反诈宣传工作中不懈努力的目标。

  市委网信办是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2019年以来,市委网信办多次开展打击网络乱象等系列专项行动,并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实现防诈知识“广覆盖”传播。电信网络犯罪主要针对长期接触网络的人群,把网络作为反诈宣传主阵地,才能对症下药。为此,市委网信办通过媒体平台高频次高密度发布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警示案例等内容,并动员本地网络自媒体账号积极推出防电诈宣传作品,在诙谐幽默的“段子”里,带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潜移默化接受防电诈教育。

  委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线下,防电信网络诈骗也打出了“组合拳”,江门高校“防范网络诈骗联盟”、蓬江公安反诈宣讲团等也不遗余力,开学防诈第一课成了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大学生、党员义工群众变身反诈宣讲员,走进厂企宣讲防诈知识。

  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陈靖认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人有责,目前全民反诈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防范诈骗,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形成党政主导、行业主责、公安主打、全民参与的反诈新格局。”他说。


反诈宣传需要群众参与

  根据最新民调结果,65%的市民认为自己可以准确识别电信网络诈骗信息,不会上当受骗。面对网络电信诈骗,群众真的把自己“武装”到位了吗?似乎并非如此。今年6月下旬,市民高女士遭遇“杀猪盘”诈骗,被两男子骗走190万多元。早在事前,民警就已经接到了预警并对高女士进行面对面劝阻,引导她安装了反诈App,当时高女士还不信,认为自己遇到了真命天子,最后还是造成了悲剧。

  蓬江区白沙街道东仓社区居委会主任卢凤英也向委员诉说了自己的难处:“为了做好反电诈宣传,我们联合辖区派出所,白天在辖区商业体、农贸市场、公园等设摊引导群众注册‘邑安’反诈小程序和进行反诈宣传,晚上仍加班加点上门入户,面对面向群众宣传。但是很多群众觉得自己不会被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如果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抓住了部分群众的自信心理,群众很容易落入圈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贪图小便宜,凡是涉及个人财产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群众也要更多地参与到其中做好反诈工作。”蓝天果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多宣传发生在身边的被骗案例,如在电话彩铃中播报被骗案例,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以案警示的作用,促使群众提高警惕,甚至动员他们加入防范宣传中,用群众的力量扩大宣传面。”

  其实,在一些电诈防范知识宣传活动中,已经见到了不少热心群众的身影。71岁的邓玉欢是市区沙仔尾派出所“邻里守望”义务宣传队里的“元老级”人物,每次接到派出所的电话,她都能如期赴约。身穿“黄马甲”给街坊、亲友宣讲。像冒充公检法、投资理财等诈骗类型案例,她均能信手拈来。五邑大学大三学生廖卓尔已经2次走进企业宣传反诈知识,台下大家点头、欢笑的表情让他感到付出是有效果的。

反诈宣传是一场长期教育,周而复始的持久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每一个人坚持努力。”蓝天果说。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记者凌雪敏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