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如何绘就乡村文明“长久之美”?江门市政协委员来支招

“积分制管理能否成为长效机制?后续该如何进行监管?是否能在全市进行推广?”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推广服务,这需要制定一套详细、完整的执行方案……”


“农家书屋对乡村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我建议把农家书屋与县级、市级图书馆建立互联互通,把农家书屋作为市县级图书馆分馆来常态化运作。”


……


近日,在江门市广播电视台一楼演播厅,一场关于“如何共绘乡村文明‘长久之美’”的讨论热烈进行中,江门市政协委员、部门领导、基层干部、村民代表等齐聚一堂,纷纷建言献策,探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这是市政协“委员议事厅”2022年首期议题的议事现场。


今年以来,江门市政协就此议题开展了多次调研。调研发现,不少乡村已经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积分制、志愿者服务、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最美家庭评选等,对推动乡村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如不少村修订的村规民约大同小异、内容冗长,流于形式;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时,遇到人员、资源配备不均衡及支撑性志愿服务项目不足等难点;部分农家书屋存在配置不够接地气、藏书不足、数字化建设滞后等问题。


如何补短板实现乡村文明建设“长久之美”?


经过一番商议,众人达成共识,总结出关于乡村文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的5个做法:机制上,探索持之以恒的积分制;团队上,打造点单派单式志愿者服务机制;阵地上,建设丰富完善的农家书屋;资金上,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保障;品牌上,擦亮学有榜样的家长学校。


积分之约▶▶▶


一户一档积分卡“挂钩”村规民约


“金溪社区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淳朴,特色农村发展快,积极深耕文明树。”在江海区外海街道金溪社区,一份朗朗上口的居民公约深入民心。基于居民公约,有着4000多名流动人口的金溪社区探索实行了一户一档的积分制管理模式,强化居民公约的遵守和落实,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该社区社工服务中心社工郑文慧介绍,每户居民都可以凭着积分卡前来兑换礼品,主要是油、米、纸巾等日常用品。


培育文明乡风、涵养淳朴民风,一直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江门通过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推广农村积分制,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比活动,不断加强乡风民风示范引领,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江门市政协委员林伟玲调研了解到,目前江门全市1056条行政村、267个社区已经全部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其中“积分制”管理模式已经在江海区全面铺开。她认为,修订村规民约是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村的各项公共事务中来,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村规民约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实’起来,和村民的切身利益挂钩,让他们主动担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人翁’角色。”


据介绍,英南村最早于2019年初探索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从刚开始由村“两委”和村民联络员担任评分员到聘请了社工机构担任评分员,英南村的村规民约积分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一方面与党员责任岗制度、村民议事制等现有制度相结合,深化村民对积分制的认识,另一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积分制评选结果与“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村民”等荣誉挂钩,并链接银行资源授予不同积分水平村民不同贷款优惠利率,提高村民对积分制的参与热情。此外,英南村还开发了线上积分小程序,创新管理方式。


英南村党总支书记胡日强表示,通过建章立制,把积分制纳入村规民约内容中去,让村民更自觉、更乐于遵守村规民约,成为可以向全市推广的长效机制。


目前,江门全市的行政村已经100%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江门市民政局亦征集选编了第一批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供各村(社区)借鉴学习。江门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国松表示,接下来将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督落实、推广积分管理等方面综合发力,强化村规民约的遵守和落实,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


文明实践▶▶▶


站点全覆盖,打通基层“末梢神经”


在新会区睦洲镇南安村,旧粮仓变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载体;在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农家书屋三易地址,最终落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村民孩童读书的好去处。据了解,江门现已实现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全覆盖,打通基层“末梢神经”,推动文明实践在乡村遍地开花。


“传扬好的文明风俗,需要凝聚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南安村无疑是很好的例子。”江门市政协委员彭德华说,“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仍需要认真思考,尤其是站点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推广服务,这需要制定一套详细、完整的执行方案。”


来自市政协机关派驻鹤山市共和镇党委副书记苏婧分享了文明实践“1+1+10+N”的经验模式。她介绍,自2018年被列为鹤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以来,共和镇一直注重培育特色,一方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例如2021年推出共和镇“优秀义工”评定办法,通过入学积分奖励、星级评定等办法,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另一方面提供“点单派单式”精准服务,通过多方征集群众需求,形成需求清单,然后分派给职能部门、志愿队伍、爱心组织进行“接单”。


江门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宏波认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长久之美”,要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的根本任务开展工作。


针对共和镇实践试点过程中遇到的资源配备不均衡、支撑性志愿服务项目不足等问题,王宏波回应表示,江门会积极对接中央、省、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消费演出季、乡村文化农民戏剧节等惠民活动,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推向基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做好阵地资源整合,统筹综合乡风家风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截至2021年底,江门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1130个,全面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并在部分人口密度较大的工业区、城中村中进行了布点。以农家书屋为阵地举办的各类阅读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未成年人主题教育活动累计500多场。


“建好农家书屋不易,而建好后如何管好、用好,更加不易。”彭德华提到,当前的农家书屋建设运营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服务能力偏低、阅读氛围不够浓厚等短板。为此,他建议依靠社会力量引入外部资源,发动捐赠活动,丰富藏书资源,同时与农村开展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村民从“试读书”变成“想读书”“爱读书”。


王宏波透露,下一步将对农家书屋建设运营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包括加大经费投入,推动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融合提升活动质量,推动有条件的农家书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江门读书日等,定期开展阅读活动。


家风传承▶▶▶


“家庭美、庭院美”促进“乡村美”


“这里是大家熟悉的梁启超故居,也是广东省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梁启超先生有九个子女,皆学有所成,‘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样的家风家教成果为世人津津乐道……”现场播放的短片里,江门市政协委员贾翠霞来到了新会梁启超故居,与众人介绍何为“梁启超家教家风”。


文明离不开教育,家庭教育是文明养成的重要阵地。江门市妇联副主席杨蕾表示,为帮助广大乡村家长“科学带娃”,市妇联目前已牵头成立了梁启超家教家风家长学校、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了家长学校讲师团、市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团以及家庭教育巾帼志愿服务队,开通了家庭教育服务热线,开展定期免费专家咨询服务,每年依托覆盖村(社区)的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组织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大讲堂、“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等活动超500场。


贾翠霞表示,江门各地都有很多好的村俗、家风值得推广和传承,也更接地气,可以参考“枫桥经验”发源地绍兴的经验,将家风家教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当地妇联形成了以少数带动多数、以妇女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落的家风推广模式,他们在最美家庭中寻找、在家风故事中传承、在家教理念中传播,实现移风易俗。”


杨蕾介绍,江门市各级妇联每年都常态化开展各级寻找“最美家庭”、创建“美丽家园”“最美庭院(最美阳台)”等活动,并通过巡展、分享会等形式,让村民发现身边的美,学习身边的美,以“家庭美、庭院美”促进“乡村美”。


“良好家风能促进文明乡风。”杨蕾说,在推动农村家庭文明建设过程中,江门市妇联通过打造1000多个农村家庭文明示范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家长学校等家教家风阵地,来宣传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并组织动员了1000多名各级家教家风讲师团成员和1万多名巾帼志愿者参与农村家庭文明建设。


江门市“最美家庭”代表邓惠如也到了现场,与众人分享了弘扬良好家风的经验。她认为,形成良好家风要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家庭生活空间里,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平等的关系、文明的礼仪、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和催化。


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普及,杨蕾表示,接下来,江门市妇联还将联合教育等部门,推动县镇两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开展更加精准化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链接·绘就乡村文明的“长久之美”的协商清单

(一)破解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同质化,以及繁琐、冗长,过滥过细;加大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扩大积分制推广,将积分制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以及最美家庭评选联动。

(三)扩大推行村民议事制度,实现村内公共事项由村民民主决策。

(四)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人员配备不足、资源配备不均衡、支撑性志愿服务项目不足问题。

(五)推广点单派单式志愿服务机制,做好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阵地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六)丰富农家书屋书籍数量和种类,推动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实行电子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与县、市图书馆联动。

(七)推动县镇两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建设;解决家长学校人才配备不足问题。

(八)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文字:南方日报社记者 黄烨倩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