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市政协助推“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 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
《人民政协报》(2025年04月18日 第 7 版)
江门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港澳融合”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优势、亲缘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在近日召开的江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港澳融合”“侨都赋能”成为会议的热词,是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
“我们要推进科技产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深化江澳两地人才交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会议“委员通道”上,市政协澳门联络组委员梁振权积极建言,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探索跨境合作新模式,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尤其在中医药领域,可以共建中医药产业园区,联合研发与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
中医药产业无疑是江门推进“港澳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江门市政协香港联络组委员劳锦财也在大会发言中建议,发挥江门“港澳药械通”政策红利以及江门侨资源优势,携手香港打造创新药械“香港研发+医院试验+江门生产”新模式,推动江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支持江门药企“走出去”。
江门市政协澳门联络组委员邝键中则建议,推动江门药企与澳门高校开展创新药合作,积极申报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从“单一委托生产”向“联合研发生产”发展。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海外侨胞众多。寻根问祖是海外侨胞连接故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帮助海外侨胞实现寻根愿望,加强与侨胞的情感纽带?市政协委员关念美建议:一方面搭建线上寻根信息平台,开发“江门寻根”专属网站及App,利用大数据、AI技术,根据侨胞提供的家族信息,智能匹配可能的祖籍地,并提供寻根路线规划、当地向导推荐等服务;另一方面,完善线下寻根服务体系,在江门各县(市、区)设立“侨胞寻根服务中心”,提供档案查阅、寻根咨询、陪同走访等一站式服务,并加强档案与文化研究工作。
语言不通、年代久远、资料偏少、印证不易等问题也影响着不少香港青年回乡寻根祭祖。市政协香港联络组委员司徒骏轩建议整合各方力量为香港青年寻亲寻根提供助力,开展“寻根之旅”特色活动。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江门与香港两地在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
凭借丰富的侨乡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江门日渐成为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热土。但他们仍然面临融资难、政策信息不对称、产业对接难,以及生活配套不足等挑战。为此,市政协澳门联络组委员甘伟业提交了提案,建议政府优化政策,强化资金支持,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市政协委员李卓蔚也建议江门建立港澳青年创业合作平台,定期举办港澳青年创业论坛、投资对接会、企业交流会等活动。在科技、文化创意、金融等高端产业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的联动,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的跨境合作机会。
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已圆满结束,但委员们助力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的脚步将继续前行,为奋力打开江门高质量发展新天地贡献政协力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