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谭金花:政府部门应主动介入高危侨房保护
在2月15日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发言大会上,致公党江门市委员会代表——市政协常委、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学术主管谭金花,以《关于加强华侨华人故(旧)居保护 凝聚侨心侨力的建议》作发言。她建议,江门应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将非国有历史建筑代管机制延伸到侨房旧居,以解决侨房旧居保护时的权属问题。
部分侨房旧居已结构性破损
谭金花介绍,全市华侨建筑星罗棋布。这些侨房大都建于20世纪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建筑艺术和中西交流文化内涵,是江门侨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开平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开平有碉楼1833座,三层以上的洋楼2850座,两层以下钢筋水泥平房大约有12500座,骑楼2000多座。
近年来江门各级党委政府对侨界名人故(旧)居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一些景区附近的侨房旧居也得到较好的保育和活化开发。但谭金花表示,江门仍有很大一部分碉楼、洋楼、庐和平房长期处于失管状态,有些甚至已经出现结构性破损和坍塌现象。
权属问题阻碍侨房保护
谭金花分析,目前江门市华侨建筑保护存在着底数不清晰、产权认定难、管护不到位、渠道不畅通等问题。“目前,全市侨房旧居的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建筑风格、管护现状、产权归属、安全等级缺乏系统记录和建档,导致华侨华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缺乏根基。”
此外,侨房旧居年代远,产权人已延至数代并多数长期居住在国外,相当部分处于失联状态,难以履行保护义务,权属问题成为相关部门或者其他机构介入侨房保护的最大障碍。
最后她还指出:“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后人希望能对祖居修缮并作公益用途,但找不到合适和值得信任的合作机构,这种服务需求和资源投入缺乏有效对接,凸显相关法规支撑和对接机制存在不足之处。”
建议代管高危“无主”侨房
“保护好侨房旧居,关乎能否保存和延续海外华侨华人与故国家园的血脉联系。”谭金花建议,江门应由各地住建部门和侨联组织牵头,开展拉网式全域侨房旧居普查,按位置面积、建筑类型、产权归属等建立数字化档案,并形成可供社会和海外华侨华人查询的数据库;在建档立库的基础上,按照管护现状、安全等级、历史价值等指标,对侨房旧居进行高、中、低风险保护评级。对一些处于高危和失管状态的侨房旧居,相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主动介入,防止其毁灭性破损或坍塌。
对于棘手的权属问题,她建议,结合《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的制定,江门应将非国有历史建筑代管机制延伸到侨房旧居,将代管人从政府扩展到公益性社会组织,并细化代管人的权利义务。“明确只要不发生产权变更和改变建筑原貌,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可在产权人失联或产权归属不清的情况下,对高风险的侨房旧居进行抢救性保护或活化利用。”同时,江门要进一步强化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搭建外侨物业托管和代理平台,引入经过认证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以公证的方式,方便海外华侨华人产权人通过平台选择合适的物业托管或代理人开展侨房旧居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