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市政协香港联络组委员麦骞誉: “‘机器人+摩托车’就很有搞头!”

在2025年江门两会期间,机器人产业成为热议焦点。市政协委员、广东印星路邦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法人、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中心首席科学家麦骞誉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江门应立足本土强势产业,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并借助大湾区协同优势推动创新成果“出海”。



“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出口创收”


骞誉建议,江门在发展机器人产业过程中应聚焦本地已有优势领域。“江门的摩托车制造、生物医药、硅能源等产业基础扎实,若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开发智能化新产品,不仅能解决企业招工难、效率低等现实问题,还能孵化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他以摩托车产业举例,提出可研发智能化导航系统、人机协作生产线等,帮助企业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进而将升级后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形成“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出口创收”的良性循环。


“江门制造+香港科创”


针对如何加速技术落地,麦骞誉指出:“资金并非唯一瓶颈,实际应用场景和测试环境才是关键。”他建议江门打造机器人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测试中心,为企业提供真实的试错与迭代平台。此外,他认为江门应发挥土地、人力成本优势,但需警惕“低价竞争”思维:“我们相对技术基础薄弱,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吸引大湾区高端人才,尤其是通过香港的国际化平台联动研发,将‘江门制造+香港科创’结合,生产符合全球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形成可复制的“江门经验”


面对大湾区城市在机器人领域的激烈竞争,麦骞誉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江门需以服务本土企业需求为首要目标,通过与摩托车、医药等企业联合开发定制化机器人解决方案,逐步积累技术能力,再向大湾区输出成熟模式。“例如,‘机器人+摩托车’就很有搞头!我们已与本地摩托车企业启动合作,计划年内落地智能化改造项目。这类实践既能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又能为江门培育一批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机器人企业,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江门经验’。”


麦骞誉的建言聚焦如何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以本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促创新”的思路,或将为江门在湾区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开辟一条特色发展路径。随着相关合作项目的推进,江门能否借力机器人技术实现“老牌制造业基地”向“智能造生态圈”的跨越,值得持续关注。


文字来源:江门日报社记者 张茂盛 蔡昭璐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